广袤的克拉玛依大油田上,橘红色的抽油机高低错落、星罗棋布。路边,除了红柳丛,就是四处散落的沙土块,沿途人烟稀少。
这里,就是肉孜麦麦提·巴克和他的同伴们工作的地方。
作为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六班的班长,肉孜麦麦提带领着采油六班,在戈壁油田上不断奋进,先后荣获新疆油田公司“油田先锋号”、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等30多项荣誉。
而肉孜麦麦提也成为新疆油田公司9名采油工高级技师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高级技师。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我们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肉孜麦麦提说。
“不要把我当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
采油六班比较特殊。23名班组成员,汉族只占了一小半,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则占了一大半。
“当班长的,首先就是要以身作则,比他人多干一点,比他人先想一步,才能让你的班员们对你心服口服。”肉孜麦麦提刚当班长,就给自己定下一条铁规矩:少说多干。
一次,临近下班时间,巡井回来的资料工匆匆忙忙找到肉孜麦麦提汇报道:“班长,65195拌热管线出现泄露,怎么办?”肉孜麦麦提毫不迟疑:“走,赶紧到井上看看去。”说完便带上工具,和几个班员赶到现场,再无多余的话。
那是一条老化了的管线,腐蚀严重,眼下必须要堵住泄露点。没有犹豫,肉孜麦麦提跳下了一米多深的坑里,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椎一点点往里面敲打。泄露蒸汽的温度太高,为避免烫伤,肉孜麦麦提只能屈在一侧进行操作。敲击木椎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力度稍大或角度略偏,就要从头再来。
“班长,你上来歇会儿,我们下去接着干。”在坑外等候的班员大声冲肉孜麦麦提喊。“没事儿,还是我来吧,反正我的工作服已经脏了。”肉孜麦麦提抬头憨实地一笑,就又埋下头寻找最佳位置继续敲打。木椎越来越深入,泄露的声音慢慢变弱、变小……最终泄露点被成功封堵。
有段时间,六班的巡井工潘新兰显得心事重重。一次午饭过后,肉孜麦麦提把潘新兰叫到一边问:“潘姐,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啊?”刚开始,潘新兰不愿吐口。再三询问后,潘新兰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因为工作上的意见分歧,她和维修工艾山江发生了矛盾,两人都在气头上,互不相让。
第二天一上班,潘新兰见到艾山江,正准备躲避。艾山江追了过来说:“潘姐,对不起,那天的事是我态度不好,班长批评我了。你别生气了,如果不解气就打我两下。”潘新兰万万没想到,艾山江会主动过来和解,诚恳的口吻让她的气儿一下子就消了,两人冰释前嫌。
“本来还担心班长会认为我多事儿,而且他们又都是少数民族……”潘新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不要把我当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肉孜麦麦提班长,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征服了所有班员的心。
“普通话就是中国人的语言,自然要学”
不过,刚工作时,肉孜麦麦提可不像现在这样优秀。莫说是搞好一个“民族班”,就连最基本的语言,都成了他的拦路虎。
“我从小在南疆长大,技校上的也是维语班。刚到单位,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问题。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听见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肉孜麦麦提回忆起当时的自己,仍然带着惭愧。
那时,对于班上新来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班长和同事印象最深的,也是他那蹩脚的普通话。
为了提高学习进度,他走到哪儿都带着一个小本,将诸如碰泵、憋压、调参这些石油生产上遇到的专业术语都细心地记录下来,并用汉语、拼音、维语分别作出标注,边学习边总结技巧。《维汉词典》、小学语文课本成了他最熟悉的朋友,每天不知道要见上多少面。
班长景佩江还记得,那段时间,在大家眼中羞涩腼腆的巴郎(维语“小伙子”),脸皮突然变“厚”了。“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班长,这是我整理的会议纪要,你帮我看看?”本来说话不多的他一下子就成了“话痨”,一有机会就大声朗读,见缝插针地找同事聊天,让大家帮忙纠正表达中的错误。
半年后,他的普通话进步神速,跟同事交流、整理会议纪要、填写报表早已不在话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学习普通话,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尽快融入我所在的这个大环境,好好工作。但后来我发现,当突破了沟通的难关后,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肉孜麦麦提说,“有人认为学普通话就是被汉化,这个看法不对,普通话就是中国人的语言,学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你到国外留学,自然而然会学当地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我在国内做事,自然要学普通话。”
工作3年后,肉孜麦麦提的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后来还成了克拉玛依第三中学普通话宣传员。
有了扎实的普通话打底,通过11年的函授学习,肉孜麦麦提先后获得了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两个大专学位以及石油工程的本科学位,还成为中石油技能专家和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
“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维吾尔族谚语说,“水珠投入海洋,生命就会无限。”肉孜麦麦提则说:“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2004年,领导委任肉孜麦麦提为重油开发公司采油工种的培训教练。打那以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工作当中去。10年来,前后共培训各族徒弟4000余人。
培训的同时,肉孜麦麦提并不满足。他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出采油岗位可能出现的100多项问题和导致问题的600多种原因,还挤出时间编写了50多万字的民汉对译培训教材,以方便少数民族工人尽快熟悉普通话,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在为培训备课的过程中,肉孜麦麦提发现,很多关于石油产业的论文都比较抽象、深奥,一般一线的石油工人不好理解。于是,他就针对每堂培训课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操作,编写针对性强又实用的课件。
“课件都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只是放在硬盘里就太浪费了。”肉孜麦麦提说。
于是,2006年,一个名为“红柳石油网”的自办网站正式上线。肉孜麦麦提将手里所有的资料全部上传到网站,供全国的石油人进行下载和交流。网站内容丰富,包括石油生产专业性文章4000余篇,专业培训和鉴定资料200余篇,成果及技术更新300余篇,石油百科名词解释上万条。
为了办好网站,肉孜麦麦提把自己这几年的工资“克扣”下来,先后投入了四五万元,并且无偿地组织起一帮技术专家,对网站进行及时维护。
周围不少人觉得很难理解:自己掏腰包办网站,究竟图什么?这些钱可以在家乡盖好几所大房子了。肉孜麦麦提笑了笑:“如果他们看到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不论是初级工、中级工还是高级工,不论是汉族、哈萨克族还是维吾尔族,都可以尽情地学习交流,进步提高,我想他们就会知道答案。”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润滑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