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恒翔油脂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是生产各类真空油脂和特种润滑脂的专业公司,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企业,具有几十年专业生产真空油脂和特种润滑脂的生产经验。

NEWS

新闻中心

辽河油田打造高技能员工队伍纪实

2014-10-30 09:40 来源: 作者:

  勘探开发40多年的辽河油田,已经累计生产原油4.2亿多吨,上缴利税近3000亿元。近年,面对队伍庞大、工种繁杂、作业环境艰苦、资源接替紧张、开采难度增大等困难与挑战,辽河油田一方面努力寻求质量效益发展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一线“铁军”,为企业持续发展积蓄强大的源动力,不仅使原油持续稳产千万吨的纪录向29年挺进,也使整个油田焕发了勃勃生机。

  将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升至强企战略高度

  辽河油田地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3个市(地)、35个县(旗),采油、油建、集输……近10万名员工,数百个工种,绝大多数一线员工在野外作业。如何让创效主体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企业持续发展的重担,辽河油田公司党委、行政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谋划。

  在辽河油田公司《“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将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战略,并专门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级技师达到400人、技师2350人。

  从2011年开始,辽河油田公司每年都对基层员工进行基本素质评估普查,这项工作坚持了3年,累计评估13万人次。通过评估普查,摸清了员工基本素质现状,运用培训矩阵技术编制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精准培训,创新“四个一”全员岗位练兵和“师带徒”方式,有效提高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需要切合员工需求的教材,但过去多用通用教材,没有辽河油田自己的教材。为了避免传统教材重理论、轻技能现象,创新提出“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模式。把“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概念,引用于岗位培训大纲与教材编写。

  截至2013年底,已完成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63个工种的《操作岗位员工培训大纲》(试用本)编写工作;完成首批采油工等24个主要工种的《操作岗位员工培训教材》(试用本)的开发工作。采油地质工等第二批《教材》的编写已进入统稿阶段。3年来,教材开发工作为夯实员工培训基础,加快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与操作技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兴隆台工程技术处,有一个让培训部部长孙松印非常自豪的培训基地。这里不仅有修井机、井控装置、各种修井用工具、修井时经常接触的部件及管材等实物300多种,还有4口与实际油井完全一样的教学井。打4口井作为教学用,这在全国石油系统培训基地是唯一的一个。孙部长说,用实物教学,克服了在黑板上教修井的弊端,讲一天,不如结合实物讲10分钟。

  为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在集团公司下拨1500万元基础上,另筹措资金1800万元,建成辽河油田采油集输培训基地,整合内部培训资源,建立了2个管理和技术人员重点培训基地、8个操作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基地、41个厂(处)培训基地、670个班站练兵场,择优选聘了2904名专兼职培训师,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岗位练兵、组织竞赛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油田公司现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等级的操作员工分别为操作员工总数的94.8%和64.6%。

  为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辽河油田公司还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按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年均用于一线员工培训经费总额超过提取总额的60%,其中用于各级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训费用和竞赛费用达到提取总额的41.6%。

  为员工搭建脱颖而出发挥才能的舞台

  今年“五一”前,辽河油田公司第八届员工职业技能竞赛在节俭务实中进行,竞赛历时17天,27名金牌选手脱颖而出。2000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员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人员累计达到5300余人次,培养“油田公司技术能手”374人。

  厂(处)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一年一次,油田公司级两年一次,对竞赛优胜者都给予优厚的待遇:获得油田公司竞赛第一名和集团公司竞赛获奖人员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优先参加技能专家评选和各类先进评比,选派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和竞赛获奖选手到国外和其他兄弟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并给予1万元~5万元奖励。近年来,因竞赛直接晋升、优先考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315人,190人被聘为三级技能专家。

  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齐5”号采油站站长赵奇峰说,如此鼓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一线员工学技能、练本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赵奇峰就是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他说,过去参赛多是领导指定,现在则是踊跃报名。过去竞赛就是选择油田主要工种,现在一些辅助工种员工也积极要求参赛。过去是要我参赛,现在是我要参赛。

  一次次竞赛,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技能,让辽河油田员工无论在什么级别职业技能竞赛中照样摘金夺银。辽河油田公司先后组队13次参加国家、集团公司、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共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11个,摘取金、银、铜牌116枚,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辽宁省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称号73人次。油田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先进单位”、集团公司“培养技能人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辽河油田高级技师已达384人,技师2200人,距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近在咫尺。

  辽河油田公司还给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2010年,该公司创建了10个以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命名的技能专家工作室。2012年,又增设了12个。今年8月,辽河油田公司工会命名了23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基本实现了一“室”双责,并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资金280万元,加上此前为专家工作室持续投入的162万元,让聚集了油田公司一批能工巧匠的“两个工作室”如虎添翼。

  “技能专家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主要承担三项任务:开展专家巡诊,开展技能传承,开展科技攻关。4年来,通过巡诊活动,共收集技术难题257个,二级单位自行解决187个,上报的70个生产技术难题有49个已经解决;累计带徒179人,培养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4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4人、油田公司技术能手54人;赴生产现场辅导2925次、开展专业培训项目3489个,授课38850学时,培训近1.7万人次;制作培训课件378个,自编《采油工多媒体培训教程》等培训教材83本。李桂库等人协作完成的视频课件《井控班组操作训练》获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共完成厂(处)级科研项目68个,申报国家专利34项。

  让高技能人才名利双收

  10月14日,一走进欢喜岭采油厂“束滨霞采油站”,头脑中立刻闪现出一个词:阔气。干净整洁的大院,少说能有2000平方米。一排“工”字型平房,建筑面积足有800平方米。这里有会议室、文化活动室、荣誉室、值班室、男宿舍、女宿舍……“束滨霞采油站”只有15名员工,却有这么大的站舍,这种阔气既是束滨霞本人的荣耀,更是辽河油田一线工人有地位的象征。

  2006年,束滨霞获得“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荣誉,当年获得这一荣誉的包括她在内总共10个人,女性就她一个,全石油系统也就她一个。2010年,束滨霞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束滨霞采油站”是辽河油田第一个用个人名字命名的采油站。每年,来“束滨霞采油站”参观、学习、交流的少则上千人,多则数千人。过去,“束滨霞采油站”是一溜铁皮房,满足不了接待需要。欢喜岭采油厂自筹资金为“束滨霞采油站”建了现在这样的站舍。

  采访一线职工时,记者经常询问他们的收入,因为经济地位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他们是否真能持久爱岗敬业。束滨霞谈起自己的收入非常自豪:“我和奇峰收入在辽河油田一线员工中第一。”

  不算基本工资,仅津贴就有5000元。束滨霞是集团公司级高技能专家,根据规定,享受津贴3000元。因为贡献突出,还享受辽河油田公司技能专家待遇,津贴是2000元。她说的“奇峰”叫赵奇峰,和她享受同样的待遇,两项津贴5000元。

  赵奇峰说,在辽河油田当工人,只要你能好好学技术,成为技能专家,不同级别享受不同待遇,技能专家层次越高待遇越高,而且待遇还在不断提高。

  1996年,赵奇峰参加欢喜岭采油厂技术比赛,获得状元,得了一台VCD,价值1000多元,1997年,赵奇峰参加辽河油田公司和欢喜岭采油厂两个比赛,拿了两个第一。油公司奖励2000元,欢喜岭采油厂奖励2000元,他所在作业区还奖励1000元。2000年时,赵奇峰再获辽河油田公司采油工状元,这次公司奖励提高到5000元,采油厂配套也奖励5000元。2002年,赵奇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辽河油田公司奖励1万元。

  2013年,赵奇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辽河油田公司,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的,享受月津贴3000元;辽河油田公司级的技能专家,享受月津贴2000元;厂(处)级技能专家,享受月津贴1000元。赵奇峰说,高技术工人收入高,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让在一线工作的员工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