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恒翔油脂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是生产各类真空油脂和特种润滑脂的专业公司,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企业,具有几十年专业生产真空油脂和特种润滑脂的生产经验。

NEWS

新闻中心

伊朗:一个飘在石油上的国家

2021-06-01 16:52 来源:百家号 作者:

伊朗,现如今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58400亿桶,其拥有着世界第四大的石油储量,然而,地处这么一块“液体黄金”宝地,近代以来,伊朗都沉浮在动荡与战乱之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分为二地看待,伊朗可谓是“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5月28日,国内成品油将面临2021年度第十次价格调整,截至5月27日收盘,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9.46美元,上涨0.59美元,同样7月交货的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6.85美元,上涨0.64美元。

而这个趋势却是并未消止,截至5月28日早晨,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中间基原油价格收于每桶66.85美元,上涨达0.97%。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美国和伊朗对《伊核协议》进行重新谈判,或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其中包括了伊朗对外出口石油的限制,这直接导致国际油价受伊朗回归因素承压。而伊朗石油是否完全回归、何时回归都是一个令人十分焦灼的问题。

然而,剖析伊朗的不幸,仍然要从天赐的珍宝——石油说起。这个飘在石油上的国家,经历的太多。

“狼突豕窜”:伊朗悲剧之大国操纵

在现如今的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矛盾十分复杂,其中有大致划分为五类矛盾。

第一,宗教矛盾。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可谓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渊源颇深,但明争暗斗,教派矛盾纵横千年;第二,民族矛盾。在中东地区,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库尔德民族、波斯民族、突厥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领导权争夺愈发激烈。

第三,各国国内矛盾。由于中东地区自古有“大国民族情怀”,有着“自诩人间第一流”的历史骄傲,所以政治伊斯兰主义、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冒头,打着复兴民族的旗号,公然挑战当地集权国家政府统治。

第四,恐怖主义的威胁。“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位于中东,其恐怖主义活动对地区内的安全造成强烈威胁。

第五,大国博弈的影响。身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与欧美大国之间的恩怨绝非一个《伊核协议》足以言清的,殖民时期的欧美发达国家在此地埋下了盘根错结的势力,以至今日,还仍对中东事务指手画脚。

剖析伊朗有着巨量石油储备,其石油工业却始终停滞不前原因,主要要从欧美等域外势力的操纵谈起。

首先,从历史渊源角度出发,经济上,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根本上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元逐步与石油挂钩,在石油举足轻重的能源地位,以及伊朗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地位双重因素作用下,使得伊朗在一定程度上卡住了美国与美元的七寸。

在许多国际石油贸易中,伊朗使用他国货币结算,而如若这一策略普及化,那么美元霸权就被逐步蚕食,终将瓦解。而制裁先手——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发生于1995年3月,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第12957号行政令和第12959号行政令。其中,石油制裁隶属于经济制裁的一种,故按照对外经济制裁理论依次透视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可分为金融制裁和贸易制裁两大类。

金融制裁上,美国采取金融制裁多以目标国“反人权”、“纵容恐怖主义蔓延”为由,美国学者加利·克来德·赫夫鲍尔曾提出一个极为关键的观点——“金融制裁的关键在于阻碍金融流动和冻结被制裁国的资产。”

在12957号行政令中针对伊朗的制裁措施中,包括了限制伊朗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意为既禁止伊朗获得发展国内石油工业、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外国资本投资,又限制其获得相关金融市场的服务。

具体表现为“特别禁止美国公司与伊朗签订任何资助开发伊朗境内石油资源的合同”。

从认知层面解析这一行政令,其中,美国制裁除却目标国——伊朗之外,自然包括了制裁发出方,而这一发出方的限制范围囊括了美国公民、由美国控制的国外独立实体,甚至包括与美国有业务往来的他国公司。

这一蛮横的政策特征,使得各国都要谨慎国际金融制裁,尤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金融制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对美国这一捕风捉影就可盖棺定论的“强盗逻辑”理论,应该高度警惕美国金融制裁,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

这其中不仅包括警惕与应对美国对中国的制裁,还包括了防范美国在制裁伊朗的过程中,滥用“长臂管辖权”殃及中国政府部门、企业与机构和个人。

贸易制裁上,贸易制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对制裁目标国的一种或多种货物的进口实施禁运,以及针对该国实施一种或多种货物的出口抵制。12959号行政令即贸易制裁行政令,是指“禁止美国机构和个人在海外从事与伊朗相关的石油贸易活动”。

这一举措中,表面上只言及“美国机构和个人”,但在实际上,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威逼利诱世界各国围堵伊朗与伊朗石油出口,这是利用霸权主义强权施压的一种隐含手段,所谓的行政令不过是粉饰美国利欲熏心的嘴脸的纸衣。

而面对这一阴招,无论是在制裁中饱受折磨的伊朗,还是现今与美国有着频繁贸易摩擦的中国,都应该明晓一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并非是让中国、伊朗等国在面对美国制裁时,如何如何双倍奉还,这般做法,不过是将自己置身于和虚伪的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一个阶梯。此“道”是指吸收其在法律层面的优势,完善法律体系。

尽管美国利用并扩大法律的效用范围,使这一公正的裁决工具变为四处收割利益的镰刀,但是从美国的法律体系的结构体系中,各国依然可以学习到美国贸易法律体系的专业性、完整化、规范化、具体化等长处。

同时,应当提高本国贸易法律的效力等级,将反倾销法、反垄断法、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投资法等相关贸易法律的制定与审议交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负责。

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伊朗的核能项目是伊朗受到美国石油制裁的主要原因。2002年8月14日,一伊朗反政府组织宣称,伊朗政府在纳坦兹保有铀浓缩设施,伊核问题一触即发。

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长期以来并非只关注对伊朗石油方面的打压,伊核问题爆发之后,这一矛盾就变成了美国与伊朗政府之间的矛盾,美国想改换伊朗政府领导层,从而达到遏制伊核问题的作用。

然而,在这其中,这一理据有多少和美国想牵制中东地区的野心相勾结,就难以估量了。这一意图直接体现在2006年,小布什政府将1996年克林顿颁发的《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中的针对利比亚的制裁内容删除,直接将该法案改为了《支持伊朗自由法案》。

在主流的中国媒体舆论中,常见论调喜好片面偏重夸大美国在伊核问题上谋取自我利益的自私一面,显然这仍然是偏激的观点。无论美国在此阶段采取对于伊朗的如何制裁,都应该认识到:遏制伊朗工业发展,有助于减缓核项目的实施进度。

然而,这一措施仍旧是治标不治本的,无法从根本上辟除伊朗核项目。

伊朗是一个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石油出口国,一旦对该国的石油贸易进行制裁,且不论这对国际社会的危害,就伊朗本国而言,欧美的制裁使得伊朗石油收入减少,物价上涨,失业率大大升高,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激化伊朗的社会矛盾,届时,面对一味的制裁,伊朗背水一战,绝地反击,无论是中东、美国,还是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都是不愿看见的事情。

第三阶段,自然是《伊核协议》的签署和废除以及现今的商榷待重启这一阶段。

21年5月8日,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在社交媒体发文,喊话美国:“美国必须为其单方面的毁约负责,现当下,美国必须选择,是继续违反条约,还是遵守规则。”彼时,正值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三周年。

“伤己伤彼”:制裁伊朗没有真正的赢家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由伊核问题的发展走向可以总结出——“制裁伊朗没有真正的赢家”。

从“施害者”角度出发,制裁伊朗使得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大减少,在制裁尚未开始之前,伊朗的石油出口额占石油出口总额的85%,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30%。

封锁伊朗石油贸易,使得伊朗的石油工业萎靡,国内矛盾激化,而这对于美国和欧盟等国而言,这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

伊朗的局部混乱,终将刺激中东地区,从而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可能蔓延至周遭区域。伊朗更是毗邻世界上最大的毒品产地——金新月地带,而伊朗就是该地区毒品向外贩卖的重要途径之地,这将间接导致伊朗吸毒人数增长。

如若伊朗地区出现混乱,届时,该地将成为军火商、毒贩、瘾君子、人贩子等等黑暗势力聚居地区,随着移民的流窜,亚欧地区的社会治安会受到负面影响。世界是整体的,局部分割看待伊朗地区,这是不理智的思维方式。

更为现实的一点是,由于伊朗石油出口份额在国际市场中骤然减少,这将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冲击,使得油价飙升,在制裁初始阶段,美国仅2011年就对2010年增加花费1250亿美元,用于进口原油和成品油。

长期来看,如果美国重新回归《伊核协议》,且伊朗方信守协议规定,不发展核武器,至少在国际环境下,伊朗是可以得到长足发展的。

反之,如果在中东“火药桶”四布的地区发展研制出核武器,伊朗将对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区域内国家造成直接威慑,尤其是美国的盟国,这不利于地区和平发展。

来源:百家号 文:读史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