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润滑油泵起油压时间分析
针对润滑油压低跳闸试验表明,在油泵联锁自启到小机跳闸,整个过程维持了6~10s,也就是说,两台主油泵切换时,另一台油泵能建立起油压的时间需6s以上。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以前的小机跳机过程中,虽然表现为一次安全油压低跳机,但实际上是油泵的出口压力已变低,引起一次安全油和润滑油压同时降低,只不过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次安全油压低造成机组的跳机。因此,我们按照相同的思路,决定在油泵出口母管至润滑油管路上也加装
→
2014-09-04
油压低跳闸原因分析
油压联锁是当运行中的油泵突然发生故障、油泵出口母管油压降低到0.42MPa时,备用泵通过压力开关自启;电联锁是运行中的油泵电机发生故障或失电时,电气开关跳开,同时备用泵电气开关闭合,油泵启动。油压低跳闸原因分析小机因油压低跳闸原因有两个:一是润滑油压低于0.0686MPa,一是安全油压低于0.245MPa。通过对小机出现的几次事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小机每次因油泵故障时跳闸,事故追忆都是表现为一次安
→
2014-09-04
迷宫润滑油流动阻力分析
进入迷宫环内的润滑油,在迷宫流道和迷宫交错形状的作用下,以及润滑油本身的粘性作用下,产生摩擦和阻力。同时,在轴高速旋转作用下,迷宫流道内润滑油压力和流动阻力也不断升高,当与迷宫前腔内的润滑油压力达到平衡时,迷宫前腔内的润滑油就不再进入迷宫环内
→
2014-09-04
润滑油旋转体功能分析
钢管公司热轧分厂切头锯位于连轧机后台,主要用于锯切脱棒时墩粗了的管端,切头锯主轴转速为2060r/min,主轴轴承润滑的润滑油为CLP220稀油,进口压力为0.3MPa,组成迷宫密封的主要有3个零件,属于径向交错型迷宫密封。切头锯迷宫密封的原理。
→
2014-09-04
聚烯烃油粘度指数分析
内燃机油质量落后。国外2一4个档次在我国基础油结构中,Hvl以上产品仅占63%左右,MHI产品占25%以上,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油品升级换代的要求。从石蜡基基础油质量上分析,有些企业还存在1SOSN蒸发损失不合格,500SN氧化安定性合格率较低等问题。目前,我国还不能生产按照美国API分类标准第三类(l组)很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硫含量0.03m%,饱和烃含量90m%,粘度指数VI大于120的基础油,
→
2014-09-04
液相传热系统优点解析
在液相传热系统中必须有一个排气口,以便使形成的任何易燃气体能安全地排放到大气中。在液相加热器出现之前,工业上的主要热源是蒸汽。蒸汽具有许多优点,但若需要较高的温度(如30℃),就必须提高系统的压力,这样是不经济的。
→
2014-09-04
液相传热系统优点解析
在液相传热系统中必须有一个排气口,以便使形成的任何易燃气体能安全地排放到大气中。在液相加热器出现之前,工业上的主要热源是蒸汽。蒸汽具有许多优点,但若需要较高的温度(如30℃),就必须提高系统的压力,这样是不经济的。若用热油,就有很大的优点,不需要压力,就可达到同样的温度。热油的工作温度一般在其沸点之下,因此无须加压。
→
2014-09-04
工业润滑油脂功能解析
使用工业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润滑,而且也是为了传热,在某种场合,冷却需要油传热,有时油传热也用于升温。轴承的传热在工业润滑油脂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润滑油脂出现不必要的温度上升。润滑剂的粘度等级或质等级使用不当,达不到有效润滑和冷却的作用,轴承温度就会上升。选择轴承油时,应按照轴承制造商推荐的粘度等级进行选择,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轴承有过热的倾向,那么就应该使用粘度等级和质量等级正确的轴承油。、
→
2014-09-04
电器油烃含量的探究
在深度精制的矿油中,残留的极性物质是很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油能起到良好的电绝缘作用。然而,在极高电压下,烃可能会瞬间离子化,变成导体,足以让电火花通过。此后,油快速去离子化,又恢复到原来的绝缘水平,
→
2014-09-04
循环润滑油功能探究
大多数烃开始分解的温度是320℃,因此,若设计时能防止出现过热,使用矿油就能满足要求。然而当加热器管子表面上的油膜温度过度上升时,加热器就成了油潜在的“裂解器”,加热器的表面温度通常要比循环油的套体温度高30℃,换句话说,如果套体温度是320℃,
→
2014-08-28
大连石化实时监测不让异味逸散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先后在厂界四周建设了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站,对厂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在线监测,主要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氨、VOC(或苯系物)等,尤其对检维修等特殊生产时期实行环境预警,做好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确保各套装置安全运行、达标排放。
→
2014-08-28
中石油工厂化作业示范区后劲足
一个井组相当于一个作业区的产量,一个人干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三个人的工作量。负责示范区14井大型丛式井组G07-6井管理的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作业九区经理王强军说:“工厂化作业以其产量、工效和管理等方面的极大优势,推动了气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